Monday, November 19, 2007

Ryan看色戒

這兩三週李安的<色戒>造成話題,與朋友討論許多,讀了張愛玲的原著,自也有一些觀點.

色戒 電影海報

這是李安電影到目前為止拍的最用力,最深沉的的一部. 李安說不是他找上張愛玲的色戒,而是色戒找上李安來完成. 甫得到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迅速在台灣上映,當然不管看的懂或不懂,非要叫好不可,戲裡頭有些對白頗沉重,觀眾也有笑的清脆爽朗的,我滿肚子心機的人,遇到這種觀眾,就很想扔鞋子,再加上戲裡的床戲嚇的我兩手冰涼,但很多地方卻又讓我如見黑夜裡的營火,火光搖曳裡總讓人容易沉思,我想要搞清楚這電影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錢都花了嚇都嚇了,要弄個明白,所以我去找了張愛玲的原著,看了中國時報龍應台評色戒:「如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才比較能夠對這電影有比較客觀的觀察.

龍應台說的客氣,說張愛玲<色,戒>是「不好看」的短篇小說,我第一次讀,簡直是難看,什麼跟什麼啊,跳來跳去,講打麻將就講了半天,事情簡單帶過,來不龍去不脈,油然而生小學生都寫的比她好的念頭. 細細的讀,慢慢的回想電影的劇情,聽聽朋友的想法,對小說跟電影,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

張愛玲跟李安都有個相似處,他們的作品,如龍應台所說,常常藏的比顯的多,如此世故,如此委婉,但藏的才是重點,一如紅樓夢的對白、清朝名相張廷玉的對奏之詞. 讀張愛玲的作品,必須回歸她的年代,烽火連天、戰亂連年. 若在承平盛世,法治社會,講究的是人權,而當大時代的潮流鋪天蓋地席捲每個人的際遇,民族的仇恨、戰爭的無情、生存的壓力,讓人性卑微的只存在荒煙漫草裡,只有當時局的海嘯退去,遺留在沙灘上的閃石,才見到張愛玲對人性深刻細膩的觀察與感受. 她與被稱為漢奸的胡蘭成短暫戀情,愛恨糾葛,也在她的小說裡透漏出一些端倪,張愛玲也被冠上漢奸文人的稱號,在色戒裡易先生這個漢奸特務頭子,原著裡你看不見任何褒貶,她講的只有王佳芝的故事,只有人性.

從我的角度看去,色戒裡面沒有愛情.
王佳芝若無其事的發信祝賀她父親再娶, 這位帶她哥哥去英國, 終究遺棄她的父親, 是李安加入的腳色. 王佳芝躲到戲院裡哭的淚流滿面,對照著她喜歡看的西洋文藝愛情片,何其椎心,這寫的是王的失愛. 鄺裕民則是小說裡的人物,小說裡說:「有一陣子她以為她可能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李安戲裡王佳芝是在鄺裕民邀請的眼神裡伸手加入獵殺易先生的暑期活動,「我願意和大家在一起」. 結果不但鄺裕民將她拱手讓人,連其他人也都逕自決定了她的命運,舉世無親,她才知道自己原來是無人愛憐的人.

易先生在色戒裡當然也沒有愛情. 其實張愛玲的原著裡,易先生,或稱為老易,連個名子也沒有,只能算是小說結構裡的配角,他有沒有愛情,我想不是張愛玲關心的事. 日本料理店裡王佳芝獻唱那段,梁朝偉演的真好,但小說裡沒有. 購買戒指那段,李安的安排十分藉重光燦奪目的Cartier鑽戒來表達易先生對王佳芝"遠勝於對易太太"的愛情,讓易先生眼神裡也充滿柔光,但小說裡易先生在那個當下:「他不在看她,臉上的微笑有點悲哀」. 「陪歡場女子買東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隨伺,總使人不注意他」,張愛玲描繪的這段,在易先生眼裡是權力的禮物,張愛玲筆下的老易,「蒼白清秀」,「有點鼠相」,「四五十歲的矮子」,他認為條件比他好的王佳芝願意投懷送抱,是喜歡他的權力;殺掉王佳芝,明知王必恨他,但「無毒不丈夫,不是這樣的男子漢,她也不會愛他」(但也描述了不得已,因為特務頭子自己被滲透,傳出去恐怕於己不利). 張說易先生認定與王的關係是"最終極的佔有",於是「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故事的轉折點是王佳芝放走易先生的橋段,在小說中,珠寶店裡,老易的微笑有點悲傷,「他的側影迎著台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 這「溫柔憐惜」四個字,正是關鍵. 只因為這四個字,王佳芝「心下轟然一聲」,「這個人是真愛我的」.

一個無人愛憐的女人,遇上(自以為的)真愛,不論自己愛不愛他,只為那溫柔憐惜,什麼民族,什麼戰爭,都可以置諸腦後,包括自己的生命,只有這一刻,王佳芝的生命才不空空蕩蕩. 這是我覺得張愛玲所要說的人性. 你問一個孩子,或是一個年輕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多半都是腦袋空空,不知道! 有些可能會告訴你,「體驗,享樂」,有些則是背誦標準答案:什麼「宇宙繼起之生命」之類. 可是你問一個中年以上的人,若不是活的跟我一樣三三兩兩,可能會因此沉吟片刻,難以回答,答案卻又呼之欲出. 我說,人生的意義就是愛,包括愛或被愛. 愛當然及於人,但也可以是事業,工作,興趣,真理,宗教,知識等,只要熱情到某個程度,就成愛. 當一個人失愛,either是無人(事)可愛,or無人愛她(他),生命竟成浮萍,頓失意義,西餐廳吃飯的橋段就演,易先生覺得王佳芝與他人最大的不同是眼裡沒有恐懼,一個無人愛的人,一個has nothing to lose的人,眼裡怎有恐懼? 人性裡對愛的渴求,勝過生命,在戰爭機械傾戛之下,張愛玲透過王佳芝一句低聲「快走!」,whisper而出人性這一面,戰火的鐵血,死亡的幽谷,世俗的觀念,都不能遏止這樣的渴望.

對照之下,李碧華霸王別姬所講的是愛情與人性. 「不瘋魔不成活!」 筆下的陳蝶衣,愛情是如此的絕對,如此的純粹,非如此不可,從一而終,而終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洪流裡被淹沒,被背叛,椎心刺骨,唯有烏江自刎,沒有別的活的方式. 我記的我看電影霸王別姬的當晚,輾轉難眠,隔天告訴我當時女友,她居然疑心我是同性戀. "還好"這次看完色戒,我也睡不太著,講人性深沉的故事,總有這種魔力讓我低迴不已.

至於性愛的場面,龍應台認為李安看見了性愛在這故事裡的關鍵地位,我不認同,我甚至認為他們兩位都看錯了.我覺得張愛玲的意思是否認性愛在這個故事的影響力的,張愛玲質疑性愛是通往女性內心的必要之路,她舉那位嫖過妓的梁潤生來說,王佳芝:「不是本來討厭梁潤生,只有更討厭他?」 緊接著幾個段落寫下來,就是要突顯王佳芝「心下轟然一聲」認定易是愛她,所以放走的情節. 如果我導色戒,床戲完全會被刪掉,不過這樣一來就沒票房了,李安的色戒我覺得也合情合理,我認為他必須加重易先生的腳色,否則以商業劇來說,劇情就有點薄弱,李安點出易先生的孤單,王佳芝是無人愛她,而易先生這樣的特務頭子,人盡可疑,是不可愛任何人,都是孤單,卻成對比,只有在那樣的性愛之下,彼此才覺得自己的存在與真實,我覺得不但不改變原著的精隨,甚至把這人性透過對易先生的刻劃與性愛場面描寫的更深,拍張愛玲的作品還能青出於藍,不能不起立為李安鼓掌.

珠寶的作用,我也覺得李安過於強調,原著裡王佳芝根本對那鴿子蛋的璀鑚無動於衷,那樣的克拉數只是「總算為她掙回了面子」,她「這麼個少奶奶會看上一個四五十歲的矮子」,不可對珠寶首飾沒有反應,否則「不是為了錢反而可疑」. 女性,尤其是東方的女性,她們愛情觀是「利己」的. 男性的本能是"傳播",挑剔越少越有利;女性的供給則有限,選擇對自己最有利者才是聰明. 很多男性不要說不懂為何王佳芝要放走易先生,他們也不懂複雜的女人心其實也有簡單的一面,她們要的就是那份溫柔憐惜,而且不能光說不練,畢竟以女人內心的感受為準. 當然也有女人除了溫柔憐惜之外還要求很多鴿子蛋鴨蛋的, 對這種女人只要把大門打開,然後安安靜靜朝著大門讓她知道你鞋子穿幾號的就行了,不必真的去買鴿子蛋,戲裡那鴿子蛋聽說要2000多萬!

所以張愛玲的<色,戒>,我覺得就是要突顯撼動女人內心深處的,既非色,亦非戒(指),而是惜,先前講張愛玲藏的比顯得多,連這小說的名稱都是如此,沒講出口的,才是想說的.

經朋友提示才知道李安其實也很懂的諷刺,戲裡鄺裕民說:「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是汪精衛刺殺清廷攝政王載灃未果被捕,在獄裡寫的詩. 汪精衛被稱為民初四大美男之首,文采照人,相貌不凡. 後來被指為漢奸,這段歷史也牽涉到汪與蔣中正爭奪孫中山繼承人的鬥爭史,很多還待歷史考證. 鄺裕民也說:「對這些漢奸..只怕殺的不夠多不夠快...」,沒想到殺一個汪精衛的副官就殺的各個手軟腳軟,還殺不死,突顯這群人的幼稚不成熟,這還是表面,當初汪精衛要殺攝政王載灃還更荒唐,幾個人一腔熱血,要殺個清朝顧命大臣,可是這群人通通都是書生,炸藥罐子選的不對,距離量的有問題,要殺的人換來換去,搞了半天,人沒殺到一根毛,通通被抓下獄,要不是清廷那時想搞君主立憲,不想殺這種魯肉腳革命黨員,否則早就"引刀成兩塊". 李安顯然是做了個反諷,想想挺好笑.

張愛玲的色戒,短短篇幅,寥寥數語,可是我卻覺得寫小說寫到這裡,反而是個境界. 她把骨幹寫完,不強迫讀者接受他對故事的解釋,讓讀者自己去詮釋,去合理化. 反而這樣會讓讀者更清晰的聽到張愛玲的聲音,更明白她的想法,更入她的戲. 李安導的色戒有褒有貶,我覺得都不妨,這是李安版的色戒,喜歡就喜歡,不喜歡也不需要勉強,這樣簡潔的腳本,你可以有自己的詮釋版本,正如易經有各家的注釋一樣. 小說跟電影都讓我開了眼界.

1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喜歡你寫得這篇文章:)

週末愉快!

11/23/2007 2:14 AM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